荆楚足球网/橙色风暴球迷会

欢迎您浏览荆楚足球网!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邮箱

为了忘却的纪念----武汉俱乐部退出反思之三经营篇

为了忘却的纪念----武汉俱乐部退出反思之三经营篇

NO.3反思之经营篇
 
 
    荆楚网消息 (体育周报) 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湖北足球起起落落都与其背后资金支持密切相关。众所周知,投资足球的企业大多无法从中赚回投资,只能依靠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来达到收支平衡。投资湖北足球的企业也不例外。可以说,投入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都是喜欢足球的有识之士辛苦努力的结果。经营好俱乐部,让其良性循环发展下去,不仅关系到投资人的利益,也是湖北足球自身发展的关键。所谓经营之道,不是狭义的从外赚回多少钱,而是广义的如何用好投资人的每一分钱。导致武汉退出的主要因素是巨额投入收不到预期回报,这与俱乐部经营不善有着密切联系。内外援投入打了水漂,俱乐部经营收入几乎没有,让武汉俱乐部走向了崩盘的不归路,也让湖北足球暂别职业赛场。

自身造血能力低下
 
    荆楚网消息 (体育周报)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组

    2004年至2008年,是湖北足球即上世纪八十年后的第二个辉煌阶段。在近五年之间里,武汉俱乐部经历了三任总经理,从陈旭东到裴恩才再到徐志强,他们均未解决好经营的问题,或者说武汉俱乐部自身造血能力不强。这些使得武汉俱乐部过分倚重股东的投资,甚至出现了向大股东借钱发薪水的情况出现,为武汉退出埋下了隐患。

    2004年冲上中超,2005年创造七连胜勇夺中超杯冠军,在这样的优异成绩面前,武汉俱乐部的招商引资并未有预期那么红火。政府官员出身的陈旭东是1999年5月入主俱乐部时,执掌俱乐部经营长达七年之久。刚开始,他对经营并不太在行。这七年的时间,他在足球这个行当中摸爬滚打,逐渐摸索出一些经营之道。2004赛季结束时,他认为武汉队在时隔5年后重新进入顶级联赛,日子应该好过一些,但现实情况是他没有想到的。“我们冲上来的第一年,中超联赛就‘裸奔’。我找足协想每场比赛自己冠名,足协不同意,以至于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几百万从手边溜走。”他说,“还不止这些。以前在中甲,电视转播一直是我们自己在经营,每年多少有一定的收入。可是今年电视转播权被足协收上去,到现在也没有看到一分钱。加上冠名费上的损失,我们今年在自主经营上的损失相当大。”原本指望借助中超联赛这个平台,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的如意算盘,因为种种客观原因而夭折了。即使在2005年中超首个赛季取得历史性突破后,武汉俱乐部在2006年招商引资上依旧没有任何起色。当时,按照董事会上最终决议,4000万的投入中将有1500万需要靠俱乐部来筹。其中,作为球队最为重要的一项收入冠名权,武汉俱乐部直到赛季开始后也未能解决,最终还是大股东武汉光谷自掏1000万来冠名武汉队。

    陈旭东辞职后,接任他的是当时武汉队主教练裴恩才,在其代理总经理半年期间,武汉俱乐部经营等基本上停滞不前。

    为了解决俱乐部自身造血功能,武汉俱乐部高层特意从大股东武汉光谷建设投资公司请来总经理助理徐志强出任武汉俱乐部总经理一职。在武汉光谷建设公司内,徐志强主要负责建筑材料等物资供应,同时负责审批土地。将他调到俱乐部的主要目的是让他抓俱乐部经营。尽管目前俱乐部的大股东光谷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是国企,但毕竟不像鲁能那样每年花近亿元资金投入到俱乐部,而且俱乐部自身造血功能较差,经营上先天不足。董事会希望徐志强能使俱乐部的经营得到改观,改变过于依赖政府投入的弱点,实现自我良性循环。2006年年底上任之初,他表示一定让俱乐部在经营上打翻身仗,并定下每年平均增长50%的目标。但直到武汉俱乐部退出,徐志强在任期间,武汉俱乐部经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尽管徐志强曾给负责经营的相关人员下达硬指标,但是基本上很多人无法完成份额。据俱乐部内部人士透露,徐志强在经营上书生气过浓,原则性较强,使得原本一些赞助商不再继续投入,即使有投入,也多以实物或者其他方式来抵消赞助款,最终落到俱乐部口袋里面的现金非常少。以2007年为例,俱乐部总投入5000万,大股东实际要投入4000万(承诺投入2500万,外加冠名1500万),而俱乐部自身经营要完成近1000万。最终,武汉俱乐部并未完成这个指标。

    时针指向2008年,武汉俱乐部赛季前预计总投入6000万,其中大股东投入3500万,俱乐部通过经营自筹2500万。巨额投入下,武汉俱乐部在内外援投入上屡屡创下俱乐部建队以来的大手笔,外援投入200万美金,内援花费940万(包括二次转会引进李玮峰的300万)。高投入下,武汉队并未取得预期的好成绩,大多数时候在保级圈附近徘徊。据了解,大股东在去年8月份进行了一次查账,初步算下来,大股东已经投入3900万,大大超出年初承诺的3500万。同时,武汉俱乐部经营上并没有大的起色。由于2008年的冠名商至今没谈妥,南益集团并没有掏出真金白银来进行赞助。此时,2008赛季刚刚进行过半,武汉俱乐部要想继续维持下去,大股东还要继续掏钱。在是否引进李玮峰的问题上,大股东的意见持否定态度。最终处于保级目的,大股东再度破例多掏出300万用来买李玮峰。没想到,李玮峰仅参赛两场就被停赛八场,2008赛季基本报销。这让大股东以及武汉俱乐部高层难以接受,于是就有了退出那一幕。

    由于俱乐部经营上基本靠大股东直接投入,在退出中超联赛后,武汉俱乐部所有开销均要依靠大股东的输血。去年,武汉俱乐部曾一度拖欠球员11月和12月两个月的薪水。无奈之下,武汉俱乐部打报告给大股东,希望大股东先借钱给俱乐部渡过难关,等卖掉球员后再将借款还给大股东。而徐志强口中的中环线广告收入一事,直到俱乐部退出中超联赛,还仅仅停留在企划阶段,并未付诸于实施。

    自身造血能力低下,使得俱乐部更多依靠大股东的输血。当投入不断增大,直到超过大股东所能承受的极限时,武汉俱乐部退出也就不足为奇了。武汉俱乐部在经营能力上的不足,也为后来者提了醒,要想将足球玩下去,除了竞技成绩外,还要有“找钱”的本领。[NextPage]

成本控制严重缺位 

    荆楚网消息 (体育周报) 图为:徐志强在内的三任总经理都无法解决武汉俱乐部自身造血能力不强的问题。

    广义的经营包括降低内部成本,这一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从两方面减轻“找钱”压力。2008年,武汉俱乐部除了自身造血能力低下外,内部成本控制不当,最终引燃了李玮峰受罚的导火索。

    2007年,武汉俱乐部取得了含金量极高的第七名。俱乐部高层就有了加大投入挤身中超强队的想法。于是,俱乐部2008年的投入达到了6000万。相比以往投入上的谨慎小心,俱乐部去年确实花钱不眨眼,四名外援200万美金,内援花费940万,但结果却让不少行家咋舌。除此之外,在更换主教练的费用上也投入不少。接任陈方平的朱广沪,年薪达到170万,而他所带来的教练组其他两位成员合起来的年薪也达到80万,比武汉队中很多主力球员薪水都高。与其将这些钱给执教水平不高的助教,不如将加给那些为球队卖力的球员身上。

    其实,内外援引进也是一门学问。如何用最小的代价购入最好的球员,这是每家足球俱乐部想做到的。不过,武汉俱乐部的大手笔,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先从外援说起,大多数来中国淘金的外援,在本国都是自由身。也就是说,他们来中国俱乐部并不需要任何转会费。以塞萨尔为例,他在来汉之前早在2007年11月就被哥伦比亚的麦德林俱乐部解约,为何还花费了武汉俱乐部45万美金,这着实让人不解。如果武汉俱乐部能够精打细算,完全可以避免这样无谓的投入。说得更远一些,武汉俱乐部如果具有经营头脑的话,那么在维森特等高水平外援问题上,应该可以少走不少弯路。早在2004年维森特效力武汉队首个赛季时,俱乐部在这位在巴西踢野球的队员身上总共只花费了15万美元。如果当时武汉俱乐部果断买下维森特的话,完全能避免后来在其身上所花费的高额租借费。此外,武汉俱乐部在2006年底怂恿吉奥森和维森特改投经纪人,自身也没讨到任何便宜,最终让经纪人从武汉俱乐部赚取了近百万美金的租借费。说实话,如果武汉俱乐部有着长远眼光,有着控制成本的意识,那么2008赛季不会落到如此下场。在内援引进上,王圣曾一度悔婚。如果不是朱广沪介入,那么武汉俱乐部在其身上花费的380万将打水漂。而引入李玮峰,武汉俱乐部也没有顾及成本。这最终导致投资人心态失衡,一怒之下退出中超联赛。

    在俱乐部日常支出方面,总经理徐志强透露,他上任后曾想控制俱乐部日常支出成本。以俱乐部添置按摩床为例,一张按摩床花了上千元却不能用,就让他大为恼火。要想改变俱乐部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看来很难。

    5年投入2亿,投资人花费大把大把钞票之时,管理者并没有从细微入手,严格控制成本。即使最后退出中超联赛,也没有核算一下成本问题。如果不想玩足球,为何不等到赛季结束后呢?这样一来,俱乐部的壳资源得以保留,至少还能卖出几千万。如今这样退出,在丧失壳资源的同时,球员身价也贬值不少。

    学会控制成本,这将成为后来者能够持续把足球玩下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NextPage]

细水长流  


    荆楚网消息 (体育周报) 将武汉俱乐部打造成百年老店曾是武汉俱乐部管理层的终极梦想。未曾料想,2008年武汉俱乐部寿终正寝,湖北足球也在这年没有了职业联赛。无论是经营还是其他方面,武汉俱乐部高层急功近利,脱离实际的想法,让其最终走上退出这条路。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武汉俱乐部成为中超强队,成为百年俱乐部需要几代人呕心沥血才能实现。这就需要,我们各个方面必须学会细水长流,一点一滴不间断地做某件事,而非一口气吃成个大胖子。

    清华MBA出身的徐志强,应该懂得经营之道,即使接触足球时间不长,也理应悟出一些道理。成为强队,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高投入成绩并非就能提高。2008年就是最好的佐证。与其一口气投入这么多,不如分成几年来花。内援买些实用有潜力的。2004年冲超关键时刻,武汉队引进内援也只花费了一百多万,从原八一买来的五名球员,最终有三人成为球队的绝对主力。2007年,总体投入三百多万,买来了邓小飞、陆博飞等球员。结果,单卖出任永顺等球员就收回了当初的成本。这样经济实惠的买卖,如果在2008年多做几笔,也许就不是这个结局了。外援上,适合球队的才是最好的,塞萨尔徒有虚名,巴布罗永远停留在录像带上,而古斯塔博敬业精神远不如被俱乐部舍弃的吉奥森。这些糊涂交易,葬送了武汉队大好前程,也让俱乐部一百多号人一下子处于下岗再就业的窘境上。引援上的败笔,直接导致俱乐部成本直线攀升,最终导致了点燃俱乐部退出的导火索。

    如果当初精打细算,花钱时细水长流,那么现如今武汉队还应活跃在2009赛季的中超赛场上。也不会出现如今这般凄凉的景象。[NextPage]
 
 
职业化改革以来值得记住的九家企业
 
 
    荆楚网消息 (体育周报) 湖北足球在中国足球史上曾有过辉煌的一页。从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武汉职业足球队数度易名,其投资主体也变换了几次。正是这些企业对足球的不懈支持和投入,才有了湖北足球的再度辉煌。就让我回顾并牢记曾经支持过湖北足球的有识之士。

    1994年2月,湖北省体委与武汉市体委协商,将刚刚冲上甲B的武汉队与每况愈下的湖北队合并,在武钢集团的支持下,成立武钢职业足球俱乐部,欲集全省足球精英力冲甲A。武钢俱乐部由湖北省足协对其实行行业管理和领导,执行中国足协、湖北省足协颁布的有关管理条例。1996年2月,美尔雅集团投资足球,武钢俱乐部更名为美尔雅职业足球俱乐部。但在当年年底,美尔雅集团就内部决定退出。

    湖北足球到了生死关头,无奈之下,湖北省体委将球队交到武汉市政府手中。这个时候,1993年才诞生的武汉雅琪集团站了出来接手球队。1996年12月29日,俱乐部更名为湖北武汉雅琪职业足球俱乐部,武汉雅琪成为中国第一家民营企业的足球俱乐部。

    1997年,武汉雅琪队夺得了年度甲B冠军,湖北终于有了自己的甲A队伍。在1998年甲A联赛开始前几天,武烟集团出资380万元,买断雅琪1998赛季冠名权,球队更名为武汉红金龙队。当年9月,雅琪集团对外宣布决定部分或全额转让俱乐部股权。1998年11月15日,雅琪集团向红桃K集团、东湖高新集团、东湖开发区总公司转让股权签字仪式举行。至此,红桃K集团扛起湖北足球大旗,成为湖北足球职业化以来继武钢、美尔雅和雅琪之后的第四任东家。

    在1999年,武汉红桃K队降入甲B,同年12月10日,俱乐部更名为湖北武汉职业足球俱乐部,2000年12月7日又更名为湖北武汉红桃K职业足球俱乐部。2001赛季,“红金龙”再次以700万元的价格,买下当年武汉红桃K俱乐部的球队冠名权。

    2002年,红金龙退出冠名。在有关方面的积极斡旋下,当年3月,“东湖高科”浮出水面。“东湖高科”不是某家企业的冠名,而是由东湖开发区内的人福科技、东湖高新集团、红桃K集团等多家企业共同组成,并在新赛季给予球队资助的一个综合体。2002年7月,武汉国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介入,出资购买了球队冠名权,球队更名为武汉国测高科队。2003赛季,武汉队冠名商增加了蓝星电脑,武汉足球队更名为武汉国测蓝星队。

    2003赛季结束后,红桃K集团退出经营了5年的武汉足球俱乐部。2004年初,俱乐部重新进行股份制改造。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投资设立武汉光谷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并成为俱乐部的最大股东,其他股东还有武汉高科国有控股集团、武汉体育运动学校、新华路体育场,注册资本由2500万元调整到5000万元。光谷投资公司总经理沈烈风出任俱乐部董事长,而武汉红桃K职业足球俱乐部也最终变更为湖北武汉职业足球俱乐部有限责任公司。从2004年直到武汉退出,武汉光谷一直都是武汉俱乐部最大的股东。近五年时间,2亿左右的资金支持,使得湖北足球出现百年难遇的辉煌。不过,也正是有了如此大手笔投入,为2008年武汉退出埋下了伏笔。

    武汉俱乐部已经退出,湖北足球需要在废墟上重建,我们期待那些依旧对足球有兴趣的企业在“足球股市”熊市中伸出援手,抄底湖北足球,为湖北足球以及湖北地区的广大球迷作出自己的贡献。